很多人以為債券=長債?還有網友抱長債3年,就遇上2次股債齊跌,覺得失望,好像要買中短債才對?退休理財作家嫺人說明,債券投資至少該知道,債券不等於長債,退休投資也不建議長債,因為長債波動高,連巴菲特都認為長債CP值不高。美國退休投資是中期債,10年債已經是長債,不像台灣流行20+債,嫺人自曝00679B從2022年至今還在虧。
日期:2025-04-13
編按:本書作者保坂康介在總數達1500件以上的訴訟、調停、委託交涉的經驗中,親身體會到「與其說理服人,不如考量對方的心理來交涉,更能找到讓委託人幸福的解決之道」。他提到,交涉的關鍵是同理,如何讓人不會覺得在敷衍?關鍵就在,把聽到的話「換個方式說」。他就以兄弟在遺產分割的情境,以及同事修改會議時間的對話為例,並強調,不要試圖改變對手的主張,而是把他的話換個方式說。
日期:2025-04-11
編按:提到中長期投資策略,本書作者勝間和代則推廣定期定額投資,又名平均成本法,靠時間累積財富,她舉例,每個月在銀行存5萬日圓(約合新台幣1萬1000元),10年可以存600萬日圓(約合新台幣131萬5000元)。如果使用平均成本法投資,同樣一筆錢則會翻倍,即1200萬日圓(約合新台幣263萬元),20年內會增長至4倍,即2400萬日圓(約合新台幣527萬8000元),30年內則可以增長至8倍,即4800萬日圓(約合新台幣1055萬5200元)。她從35歲左右開始投資,到現在54歲,資產已經成長至原先的4倍。至於每個月要投多少錢投資?她則建議以收入的10∼20%為準。而且務必在發薪日當天預先撥出用於投資。存錢的訣竅,在於一開始就當要存下來的這筆錢不存在。假如抱著「錢有剩再投資」的想法,永遠也存不到錢。
日期:2025-04-11
在AI浪潮席捲全球之際,數據與永續已成為企業轉型的雙軸心。現代企業不僅積極落實ESG,更應著重社會面向,關注員工健康與職涯發展。今周刊於3月26日在高雄福華飯店舉辦「2025人資長論壇」,匯集產業專家共同探討AI人資變革、健康友善職場與員工理財教育等議題,協助企業打造高效、包容與健康的職場環境。
日期:2025-04-11
美國股災來了,週一開盤應該讓投資人很煎熬吧(編按:4/7台股收在19232.35點,大跌2065點)?文章有點長,看完之後,應該會稍微放心一點!這兩天我滑到threads看到一篇貼文。有位即將退休,平時投資很保守的60歲爸爸,原本有400萬元放在定存或儲蓄險,打算當作退休金使用。因為聽從子女的建議,他解約後改投入高股息的ETF,希望可以增加更多的報酬。但這陣子股市大跌,原本的400萬已經虧損幾十萬。他非常焦慮,不知道該不該賣出停損,也擔心自己的退休金是不是會全軍覆沒。
日期:2025-04-07
勞動基金運用局周二(4/1)日公布整體勞動基金2025年截至2月底止運用規模為7兆1,898億元,評價後收益數為1,075億元,收益率1.59%。大家所關注的前2月新制勞退基金收益數則為742.3億元,收益率1.59%,若以目前參與收益分配的新制勞退有效帳戶1292萬戶來估算,換算目前平均每位勞工分紅帳上已多5745元;勞保基金收益數則為150.2億元,收益率1.5%。若加計受託管理之國民年金保險基金及農民退休基金,總運用規模達7兆8,344億元,截至2月底之評價後收益數為1,152億元,收益率為1.56%。
日期:2025-04-01
今周刊編按:退休族想請領勞保年金(勞保老人年金給付),原來也有最佳請領時間!不少人會以為勞保年金延後領可以多領一點,但勞保達人表示,年金不見得越晚領越有利,究竟幾歲請領勞保年金(勞保退休金),幾歲是黃金交叉點?
日期:2025-03-31
編按:談到老年生活,64歲知名作家一田憲子最擔心、不敢面對的就是財務危機。她是自由業者,只有投保國民年金,沒有退休金可領,也沒有存錢。她為了有舒適的老年生活,開始過節儉生活、節省開銷,不論買蔬菜、水果,甚至手機資費都斤斤計較,但這些作為都無濟於事,她一面怪自己不懂精打細算,一面又想到錢的問題,就只能唉聲嘆氣。結果,有人告訴她,與其擔心退休沒錢,不如思考怎麼讓收入細水長流,才讓她豁然開朗,一田憲子說:「我的心願是將對生命的體悟寫成文章,並把這份感動傳達出去,寫到嚥氣為止。只要有一定的收入可維生,就心滿意足了。」現在她已轉念思考,不再為錢苦惱,以正能量迎接老化,目標是保持健康、當「快樂的老太太」。
日期:2025-03-31
39歲退休、自釀啤酒冠軍、視障陪跑員、「盲人環台為公益而跑」活動發起人、鐵人三項玩家、華德福教育家長、家庭主夫、作家、播客(Podcaster)等,好多的人設標籤在我身上。每次有機會上台或接受訪談時,我都會好奇主持人會怎麼介紹我,因為那真的不容易。10年前我進行了一場人生實驗,39歲的我退休離開職場當起家庭主夫,為了兩個小孩的教育,我和老婆島內移民,從台北搬到了宜蘭,老婆每日往返台北、宜蘭從事教職工作。
日期:2025-03-31
對於要不要獨自吃午餐這件事情,一直眾說紛紜。領英(LinkedIn)社群媒體及活動專員伊什.維杜斯科(Ish Verduzco)曾經說:「獨自用餐並不是休息,而是孤立。」他的做法是每週與2個新認識的人共進午餐。他認為這樣既有助於建立關係,也能擴展自己的知識格局。很多公司為了增進團隊成員彼此間的信任和瞭解,會在特定時間舉辦午餐會。還有一些企業會專門設計「與老闆共進午餐」這類特殊表彰。當然,這些特別安排的午餐大多較為隨意,目的是讓大家輕鬆、愉快地聚在一起,分享工作心得和生活趣事。
日期:2025-03-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