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天看見明天
熱門: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

輝達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

熱搜關鍵字:輝達共有1959項結果
台股

和椿(6215)股價57➝103元、雷虎(8033)56➝70元,下檔飆股是誰?廣達、鴻海、英業達、緯創...4檔老AI股便宜價曝光

週四(1/2)台股2025年紅盤日雖上演開門黑,指數跌破月線、季線,日線MACD柱狀體翻黑;外資期貨空單創新高,小台散戶多單比例高達14.6%,融資亦處在相對高檔,短線台股在籌碼、技術面面出現轉弱訊號下,不排除還會有震盪甚至再見低點的可能。不過就長線而言,2025年台灣GDP及企業盈餘持續成長,尤其是AI為首的電子企業,將提供台股下檔強力支撐。

日期:2025-01-03

國際總經

阿里巴巴斷開大潤發!認賠出清持股、套回554億現金!零售版圖大縮減,新東家背景曝光

今周刊編按: 阿里巴巴集團周三(1/1 )晚間發布公告,宣布子公司和NewRetail與德弘資本達成交易,以最高約 131.38億港元(約554億元台幣)出售持有的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全部股權,合計佔高鑫零售已發行股份 78.7%。高鑫原是台灣潤泰集團旗下金雞母,在中國經營大潤發,2017年,阿里巴巴集團以244億港幣入股高鑫零售,2020年再次280億港元收購股份,但如今阿里卻只以港幣131.38億元出售高鑫零售全部股權,認賠出場。

日期:2025-01-02

理財

不捧國營鐵飯碗,年領60萬股息就離職!股海老牛「4字心法」穩穩賺進100%:2025年這7檔值得擁有

2021年底股海老牛(本名「劉志偉」)離開工作多年的國營事業鐵飯碗,以投資為生。在這一年靠著股利年領逾60萬股利,成為他離職的底氣。但沒想到,一離職就遇到空頭年,幸好安穩的領股利,讓他安然度過這一年。他說:「當股市下跌時,買什麼股票都是賠錢,不會變的就是股息。」更領悟自己鑽研多年的「抱緊處理」心法確實能讓他安心投資。2025年他特別看好AI,首選護國神山台積電(2330)、光寶科(2301)、義隆電(2458)、聯發科(2454),以及他最熟悉的傳產,包括卜蜂(1215)、根基(2546)、櫻花(9911)等。

日期:2024-12-31

理財

365哩路的盡頭與開頭

二○二四年美股表現優異,超乎預期,也帶動中國以外的全球主要股市勁揚。不過,美股在最後一個月令人驚訝地跌了大跤,讓人感嘆,昂首闊步走了三百多哩路,居然在最後幾十哩路跌跤。

日期:2024-12-31

國際總經

告別2024投資大數據

2024年的全球股市,是漲多跌少的一年,美股虎虎生風,科技股仍是全球股市漲勢的重心;在亞洲股市裡,台股由台積電、鴻海兩檔權值股扮演要角,推升台股走揚,漲幅居冠。

日期:2024-12-31

科技

讓美國獨角巨獸再次偉大

安卓樂資本成功參與多家獨角獸的投資,包括估值飛漲的SpaceX和xAI,以及打破創投史紀錄的Databricks。這些科技巨頭不僅重塑產業格局,也為6G時代和人工智慧領域注入新活力。

日期:2024-12-31

台股

輝達、特斯拉點名,2025機器人概念領風騷!3年成長154%、全球產值超過650億…9台廠長線有戲

台股機器人概念股近期大漲,儘管大部分公司的營運基本面還遠遠跟不上,市場仍看好未來在AI加持之下,機器人轉型升級將帶來長線大商機。

日期:2024-12-31

台股

台股漲195個月,朱成志逆風喊離開台積電:零股一直存,但有漲不動的味道「TSMC親戚才有賺頭」

台積電(2330)在2024年稱職地扮演護國神山的角色,股價由年初至今漲幅逾80%,在2025年AI科技可望持續往前推進的環境下,許多機構都預估,台積電業績與獲利可望再墊高。然而,在證券業有36年經驗的萬寶投顧董事長朱成志卻逆風指出:「如果2025年投資只有2種選項,第一個是跟著台積電走,第二個是離開台積電,我建議離開台積電」。

日期:2024-12-27

科技

決戰CES 2025!輝達、超微GPU新品較勁,何時上架?就怕川普上任加徵關稅,陸廠提前出貨再說

輝達(NVIDIA)、超微(AMD)將於2025年CES(國際消費電子展)發表新一代GPU平台顯示卡新品,其中,輝達GeForce RTX 50系列,預計於第一季就將至少發布六款型號,並分別於1~3月、月月上架新顯卡。

日期:2024-12-26

政治社會

財劃法通過有什麼衝擊?預算已經審完,國發會劉鏡清:恐造成政策「真空」…2大影響一次看

關於日前三讀通過的新財劃法帶來的影響,國發會主委劉鏡清今 (25) 日於年終記者會表示,政策的實施時間和營業稅歸屬,這 2 點會直接對地方有較大影響。他強調,國發會的預算都已經審完,若政策無法如期實施,預算整個重新來過,恐要延宕到明年五月再審,不知國人是否能接受這段時間的「真空」?他建議從比較高位的角度來看,從人民利益來判斷,政策才能達到平衡。

日期:2024-12-26